“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上,基层治理是一道回答时代之问的“必答题”。
近年来,湖南省邵阳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一曲政通人和、美美与共的时代乐章正徐徐奏响——
“强劲壮骨”,锻造治理“主力军”
“推进基层治理的关键,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真正读懂践行‘四下基层’的实践意义,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2024年9月4日,一场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和党委社会工作系统干部能力提升的培训,在邵阳市委党校举行,邵阳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李荣卫现场授课。
邵阳市社会工作系统开展专题培训(邵阳市委社会工作部 供图)
培训持续了整整三天,80多名从不同部门、单位选调到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干部职工集中“充电、赋能”。
党的领导,是抓好基层治理的根本保证。学习,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2024年以来,邵阳市狠抓“岗位大练兵”,分级分类组织开展基层治理培训,市级层面组织开展9期基层干部培训班,覆盖1200多名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各县市区对基层干部履职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培训。
隆回县对全县村(社区)干部开展系统培训(隆回县委社会工作部 供图)
9月27日,隆回县2024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完成为期5天的培训,572名“领头雁”返回岗位,推进乡村振兴。
“这次培训不仅有党建、法制、廉政建设、乡村振兴等内容,还有种植、养殖、村级集体经济等特色课程,很管用。”隆回县高平镇上坪村党支部书记袁名蒲高兴地说道。
人才是第一资源。开展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类似这样的培训,在邵阳“全面开花”。
“作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村(居)专职工作人员是重中之重,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李荣卫表示。
“删繁就简”,守牢基层“主阵地”
初冬时节,暖阳高照。新邵县白水洞景区内游人如织。大家流连在山水风光中感受自然魅力。
23.11平方公里、由6个村合并而成、毗邻白水洞风景名胜区、少数民族聚居高寒山区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景区旁的白水洞村,曾让不少基层干部“头疼”。
“距离远、事务多、矛盾复杂,根本忙不过来,群众曾对我们颇有误解。”白水洞村党委书记周萍说,“尤其是五花八门的牌子挂在村委会大门口,办公室里面满墙的规章制度,看上去既多又乱。”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为基层减负,当以猛药去疴、对症下药。
今年以来,邵阳市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落实省级75项目减负赋能具体举措。
白水洞村严格做好取消挂牌、为基层减负工作(新邵县委社会工作部 供图)
全面清理乡村承担工作事项,市级优化取消57项。全面推行“无扰督查”工作机制,今年累计取消、叫停市直部门拟开展督查检查项目55项。大力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整改各类政务APP、微信群。取消36项不应由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摘除违规挂牌3.6万余块……
一套“组合拳”,减负的实效让基层干部群众赞不绝口。
“现在,规范挂牌和下墙上册后,墙面清爽了,群众走进来可以一眼看到职能窗口,快速办理事务或参与文化活动。”周萍表示,“我手机里的政务APP只有5个,也不需要打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处理群众之间的矛盾。”
为基层减负,既要“轻车”,更要“壮马”。李荣卫表示:“邵阳市将持续破解乡村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推动各县市区与市直职能部门上下联动,通过加强工作统筹、持续减负赋能、强化监督执行等措施,持续巩固扩大工作成果。”
邵东市仙槎桥镇素有“五金之乡”的美誉,是邵商的优质“生源地”。镇党委政府放手发动村干部做好邵商、乡贤返乡创业工作。仅10月份一个月时间,在镇、村两级书记的积极牵线搭桥下,一批总投资额近500万元的总部经济项目就从“口头意向”落实到“纸面合同”。
仙槎桥镇党委书记刘萍萍表示,党员干部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精力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招商引资,效率明显提升。
“枝叶关情”,聚焦民生“主保障”
7月15日,新宁县安山乡大桥村村民王老先生和老伴的生活便利了许多。88岁的王老先生驼背严重,肢体二级残疾;老伴体弱,行动不便。驻村工作队将其纳入“民生可感行动”,为其配发了拐杖,安装了淋浴椅、坐便器和扶手。
今年以来,新宁县以“民生可感行动”为抓手,集中力量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老年助餐服务点建设、困难群众救助标准提标等3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投入资金81.6万元,对全县272户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基层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以来,邵阳市始终聚焦民生,一个个“民生愿景”,正在慢慢变成一处处“幸福实景”。
绥宁县推行“法律明白人”志愿服务,734名法律志愿者在全县235个村(社区)帮助群众开展法律援助、普法宣传,解决群众“糟心事”;洞口县充分动员1659名党员担任“片长、组长、邻长”,排查反馈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466个,行业主管部门参与解决221个,解决率达100%;北塔区纵深推行“强街镇、优居村”基层治理“十无”工作法,构建区、街镇、居村、网格四级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调解矛盾纠纷935件……
一个个数据的背后,是对基层情况的熟练掌握,是各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深入群众、苦干实干的现实写照。
今年以来,邵阳市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信息平台数据更新,对全市202个乡镇(街道)、3640个村(社区)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梳理。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基层;只有了解群众,才能理解群众。”邵阳市委书记严华表示,“党员干部只有在基层历练,才能真正成长为基层治理的行家里手。”
邵阳市委书记严华带头开展“三天两晚”驻村调研活动(邵阳市委办公室 供图)
今年以来,邵阳市大力推进党员干部践行“四下基层”,推动“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常态长效,市级领导、市直部门“一把手”、县市区党政班子和人大、政协负责人等“关键少数”,在9月至10月必须在村(社区)开展“三天两晚”驻村走访调研,严明纪律要求,严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禁为基层增加任何负担,切实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
双清区渡头桥镇东城村的养老服务中心修好了、大祥区火车南站街道板铺社区下马组的洪涝灾害隐患彻底消除了、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高桥村的水渠通水了、武冈市晏田乡青山亭村1.6公里的泥巴路全部硬化了、邵阳县419个村(社区)医保经办服务点建设完成了……
通过走访调研,全市已收集“走找想促”日常调研信息23125条,已解决22499条,解决率97.3%,其中“三天两晚”驻村调研活动发现调研问题721个,收集金点子99个,推动化解了323个信访问题。一件件“民生小事”,汇聚成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密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守正创新”,唱响特色“主旋律”
守正道而开新局,致广大而尽精微。基层治理,既要站位高远、立足全局,又要俯下身子、深耕细作。
邵阳市立足本地实际,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方法,唱响“和谐主旋律”,不断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感谢你们上门为我们调解普法,解开了我们邻里之间6年来的心结,看到背包让我们感觉特别亲切!”近日,通过近2个小时的调解,武冈市邓家铺镇卧龙村村民肖某与邻居刘某握手言和,一起长达6年的土地纠纷终于在“背包式”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中顺利化解,肖某激动地对调解员表示感谢。
一把雨伞、一支手电筒、一个扬声器、一把皮卷尺、一套普法资料、一沓案卷材料、一枚调委会公章、一盒印泥、一本工作手册、一部常用法律条款汇编,是“背包式人民调解员”的标配。
“背包调解员从乡村‘五老’、村干部、乡贤和驻村法律顾问中推选、聘任,可以调解一案、教育一片、普法一方。”邵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卫平介绍,目前,邵阳登记在册的“背包式人民调解员”共有15450名。他们深入院落田间,随时准备“拎包即走”,事不解决“背包不放”,疑难问题“打包会诊”,调处结果“放包见效”。
12月10日,夜幕降临,行走在邵阳街头,井然有序的大街小巷,颇有邵阳特色的夜宵烧烤摊前,一派熙熙攘攘、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驱散了冬天的寒意。
“现在的邵阳,安全感满满!”正在和朋友聚餐的市民王女士非常高兴,“无论多晚回家,看到路边闪烁的警灯,我心里就踏实!”
近年来,邵阳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和社区探索推行“片警+辅警+治保会”模式,“一村一辅警”“城市快警”“宝庆大叔红袖章护平安队伍”“政法巡回服务专家团”“邵阳红”志愿服务等一系列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品牌的出现,构建起“专群结合”基层治理新模式。
“基层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警力下沉,动员群众参与,共同构建起‘平安邵阳’的治理新格局。”杨卫平介绍,“我们将持续探索、淬炼具有邵阳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洞口县“三个3”工作法,倡导丧事办理实行“3个人主事,时间不超过3个晚上,费用不超过3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
城步苗族自治县蒋坊乡创新“六联”方法,推动“片、组、邻”“三长”按照“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社会治安联防,基层平安联创、重点工作联动、工作例会联席”的思路,激活乡村治理新活力。
隆回县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力抓好“和美小区”品牌建设,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推进社区党组织和驻地单位、行业领域党组织结对共建,以和美“小单元”撬动基层“大治理”,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
一个个创新案例,凝聚基层治理的群众智慧,延伸幸福生活的生动画卷。
作者:王希文 王歧波
责编:孙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