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区报 特别报道】栏目刊发文章《点燃改革新引擎 谱写湘西志愿服务新篇章》,请看详细内容。
点燃改革新引擎
谱写湘西志愿服务新篇章
本报通讯员 麻芙蓉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活力为目标,树立全民参与、全社会共享的志愿服务理念,打造一批具有湘西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展示了湘西州志愿服务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通过党建引领、改革创新和增强活力等举措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动员体系、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和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实现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推动湘西州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
激发志愿服务工作新动能
坚持思想引领。把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志愿服务全过程,通过强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引导,鼓励大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联合会作用,指导全州各级政策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活动1万余场次。湘西州银发专家服务团代表倡议广大离退休干部踊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银龄耀湘西行动”志愿服务;州妇联充分发挥巾帼志愿服务在妇女思想引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妇女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认同,涌现出“出手吧姐姐”关爱妇女儿童公益慈善项目、湘西“执委妈妈”守护行动等巾帼志愿服务品牌。
坚持全面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志愿服务工作全过程,确保志愿服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资源,以党员先锋队、党员先锋岗、巾帼文明岗为载体,开展“红马甲”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党员、青年志愿者亮身份、当先锋、树旗帜、作表率,切实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凝聚起为群众服务的合力。
坚持组织引领。健全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湘西州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联动高效的工作格局。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健全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全州近万名在职党员到村(社区)报到,实行社区点单、支部派单、党员领单“三单式”服务模式,把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拓展至群众生活各方面。凤凰县656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节假日旅游、交通秩序维护、环境卫生清洁、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为群众解决实事2.2万余件,为8万余人次提供咨询服务,148家县直单位50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改革创新
构建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
创新志愿服务理念。湘西州树立全民参与、全社会共享的志愿服务理念。不断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提升志愿服务社会参与率和活跃度,推动“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湘西大地蔚然成风。聚焦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发挥他们的优势特长,推动其全面深入参与志愿服务。256个社区成为“骑手友好型”社区,让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成为被服务对象。截至目前,湘西州已注册志愿者约32万人,成立志愿服务队3353支、志愿服务组织 112个。今年以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累计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89次。
此外,湘西州积极打造跨省志愿服务项目。湘西州龙山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是全国距离最近的两个县城之一,两县共同组建“龙凤同行·文明‘酉’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10支志愿服务分队,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在武陵山区谱写了一段“龙凤呈祥、比翼齐飞”的区域协作发展佳话。
创新志愿服务模式。积极创新多元化、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模式,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围绕“党的声音进万家、济困解难、扶弱助残、救灾援助、绿色环保、移风易俗、乡村振兴、困难帮扶”等18个实践项目类别,实施志愿服务项目1.7万个,志愿服务时长达290余万小时,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精准化;以“春送新风、夏送清凉、秋送关爱、冬送温暖”为主线,每月至少开展1次主题活动,唱响湘西志愿服务“四季歌”;强化志愿服务与数字技术融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线上志愿服务平台,提供技能分享等服务。
创新志愿服务管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构建横向联动部门、纵向延伸至村(社区)的服务矩阵;指导1677家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发挥88家行业协会商会优势作用,引导推动本行业、本领域资源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完善湘西州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探索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融合路径,推出“志愿服务+网格化管理”“志愿服务+基层治理”等模式,不仅推动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还促进居民间的沟通协作,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增强活力
展现志愿服务工作新风貌
提升志愿服务专业能力。实施“千百万工程”(培养千名骨干、举办百场培训、组织万名学员),提升志愿服务专业能力。培育2500余名志愿者骨干、志愿服务管理人才,吸纳更多专业人才,发展专业性志愿服务组织,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举办172场志愿服务培训,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交流研讨、项目展示,推广典型经验;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以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掀起学习热潮。
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全力推进湘西州志愿服务工作走深走实,涌现出一批事迹突出、影响广泛的先进典型。开展“四季同行·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出“关爱守护季”“文明风尚季”“乡村振兴季”“平安诚信季”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由286名队员组成、拥有育苗和嫁接技艺的凤凰县菖蒲塘村女子“金剪刀”志愿服务队,足迹遍布全国十多个地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慈爱助孤”志愿服务队关注孤儿群体,3.4万余名爱心人士、大学生志愿者纷纷到湘西州慈爱园,为来自大山深处的孤儿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走进湘西州慈爱园开展“慈爱助孤”活动,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义务授课。湘西州慈爱园供图
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教育培训、社会保险等,消除志愿者后顾之忧。与州委社会工作部、州文明办、团州委和州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志愿服务保障全面提升志愿者保险覆盖率工作的通知》,要求2024年~ 2026年,本地区志愿者权益保障覆盖率分别达到湖南志愿服务网注册总人数的20%、30%、35%。
案例一
大政策“聊”进群众心窝里
本报通讯员 张颐佳 李寒露
几张小凳、围坐一圈,党的创新理论以拉家常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院坝小讲堂”是湘西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宣讲品牌,把“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把大政策“聊”进群众心窝里,接地气的宣讲方式深受群众欢迎。
“院坝小讲堂”到茨岩社区开展理论政策宣讲。龙山县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我们要学深悟透,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十八洞村落地生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让老百姓过得越来越好,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有大飞跃。”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党的二十大代表、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作为“院坝小讲堂”志愿宣讲员,面对面向村里党员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现在村里人人好,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强……”泸溪县小章乡梓木坪村,一场“院坝小讲堂”在苗歌声中开启,十几位老阿帕(苗语“爷爷”)、老阿唔(苗语“奶奶”)围坐一堂,听村干部用苗语和普通话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在永顺县灵溪镇双凤村的“院坝小讲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严水花带领村民们齐唱土家山歌颂党恩,与村民们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龙山县茨岩塘社区“院坝小讲堂”以土家族三棒鼓方式宣讲,党员群众共谋发展大计、共话乡村振兴。
点对点、面对面,“院坝小讲堂”既接“地气”,又冒“热气”,深受群众欢迎。截至目前,湘西州已举办“院坝小讲堂”7100余场次,把60余万名群众组织起来学理论、话发展,现场解难题,引导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案例二
“非遗少年学”启智润心
本报通讯员 吴 阳 谢丽媛
“‘非遗少年学’项目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感谢梁老师精心指导,我越来越喜欢苗画啦!”湘西州吉首市第四中学学生向妍朵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苗画大师梁德颂指导下学习苗画。
土家织锦、苗绣、打溜子、茅古斯……这些是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湘西州创建“非遗少年学”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苗画传承人梁德颂、苗绣传承人吴英继、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田志信、踏虎凿花传承人杨桂军等作为志愿者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教学,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湘西州社科志愿者开展“非遗少年学”——踏虎凿花现场教学活动。湘西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供图
以“非遗少年学”为主线,湘西州先后成立州博物馆(非遗馆)、州图书馆、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茨岩塘社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5支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面向青少年开设苗绣、苗画、竹编、土家挑花等免费课程,打造“文化湘西·非遗传承”“小小传承人”“里耶科普小课堂”“红色故事大家讲”“红色先锋”等项目,受益青少年达1.5万余人次,有效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心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作者:通讯员 麻芙蓉 张颐佳 李寒露 吴阳 谢丽媛
责编:孙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