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7月底,由中央社会工作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联合评选的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正式发布,我省11个志愿服务典型上榜,包括4名“最美志愿者”、2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2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3个“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
在第四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的会场内外,30余名“红小帽”志愿者格外醒目,他们化身流动的“红色风景线”,在签到台引导、会场入口值守、嘉宾休息区服务间穿梭忙碌。以“零差错”的服务标准和“满格电”的热情状态,为发布会注入青春动能,其专业服务赢得与会嘉宾连连点赞。
2025年6月16日,武冈“红小帽”志愿者参加第四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
这抹亮眼的“志愿红”,源自共青团武冈市委2019年创立的“红小帽”志愿服务项目。自项目启动以来,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200余场,服务群众51万余人次,总服务时长超180万小时。今年7月底,该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2024年寒假,武冈“红小帽”志愿者在汽车北站开展“暖冬行动”春运志愿服务活动。
筑牢根基,让爱心汇聚“向心力”
“要让志愿行动走得稳、走得远,完善的机制是关键。”共青团武冈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发展过程中,武冈市委高度重视,精心指导团市委从制度建设入手,先后出台考核方案、评选表彰细则,持续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体制机制,为青少年贡献青春力量搭建规范有序的舞台。
一方面,项目建立全市青少年志愿服务“人才库”,组建起一支由320余名讲师构成的青年宣讲团,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专题讲座1250余场,将党的声音、雷锋精神以春风化雨之势浸润青少年心田;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推出“菜单式”“点穴式”精准服务模式,让志愿者既能精准匹配群众需求,又能在服务中提升专业能力,真正实现“志愿行动有章可循、服务效果有质可保”。
在资源整合上,武冈市联合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筹集资金220余万元,打造青少年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等团属阵地;市教育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部门协同发力,选树“红小帽”优秀典型1200余人;依托志愿汇、文明实践云平台等线上渠道,发布志愿服务信息8510余条,畅通志愿服务“毛细血管”,让爱心资源高效流转。
2025年1月16日,武冈市召开2024年“红小帽”志愿者总结会。
扎根基层,用服务搭起“连心桥”
从最初260人的“先锋队”,到如今1.1万人的“集团军”,“红小帽”志愿服务队的规模扩张,背后是服务网络的不断延伸。项目构建起“1+18+N”三级服务体系——以直属服务队为龙头,18个乡镇(街道)分队为骨架,广泛吸纳党员干部、青年团员、在校师生等群体组建特色支队,让志愿触角真正延伸至田间地头、社区楼栋。
在司马冲镇,“返家乡”大学生组成的“青春红小帽”,定期为留守儿童开展学业辅导,用知识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在迎春亭街道,医护志愿者化身“健康红小帽”,深入社区开展义诊服务,将健康关怀送到群众家门口。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新时代心健康”系列活动成为青少年的“心灵港湾”,团队走进校园、社区开展36期线下讲座、19期亲子读书会、48期线上课堂,服务7万余人次,帮助742名青少年解开情绪“心结”。
青少年综合服务示范基地成为项目实践育人的“沃土”。“闪闪红星”夏令营、“实践促成长”等55场特色活动,吸引5600余名青少年参与,其中854名留守儿童在这里体验户外拓展、开展科普实验,在陪伴中感受温暖与成长。
2024年7月30日,武冈“红小帽”志愿者进社区开展“青·趣分类”青少年生活垃圾分类宣讲活动。
擦亮名片,让志愿“红”焕发“新动能”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红小帽”志愿服务项目的鲜明定位。在社区治理现场,志愿者带头参与垃圾分类;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他们主动劝导不文明行为;在防溺水宣传、“河小青”护河行动、“暖冬行动”里,他们用行动守护家园;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湖南共青团助力乡村振兴等30余场大型活动中,他们以专业服务展现武冈青年风采。
为扩大品牌影响力,项目构建立体传播矩阵,累计推出相关媒体报道1680余篇,网络点击量超1260万次,让“红小帽”成为武冈志愿服务的闪亮名片。同时,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累计发放志愿服装1.1万余套,鼓励市民“戴红小帽、穿红马甲、做微志愿”。如今在武冈,街头偶遇志愿者清理垃圾、公交上“红小帽”主动让座已成为常态,“人人都是‘红小帽’、人人争当‘红小帽’”的浓厚氛围,让志愿服务在这座千年古城蔚然成风。
“当1.1万顶红小帽汇聚成光,就能照亮这座古城的文明之路。”共青团武冈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红小帽”志愿服务项目将继续深耕服务、创新形式,让更多青少年加入志愿队伍,以青春之力为武冈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志愿动能”。
作者:王振亚 杨运业
责编:孙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