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岳阳市临湘市委围绕“四下基层”制度要求,全面开展“走找想促”活动,形成了压实责任、响应诉求、成果转化、长效提升的“四链”工作体系,有力推动了干部向下扎根、问题就地破解、发展向新跃升。
一、坚持全域推进,构建“三级联动”责任链
将“走找想促”活动开展作为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推动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破难题、促发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实施“周报送、月调度、季讲评”的动态管理,推动活动开展与“抓好‘三个机遇’、强化‘三个责任’”、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二是完善责任体系。建立市级领导联镇、科级干部联村、党员干部联户的责任体系,开展常态化蹲点调研,确保基层情况摸得实、群众诉求听得准。三是抓实工作督导。组建专项督导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重点督查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等情况,共计发布督查通报12期,整改完成率100%。
二、坚持问题导向,畅通“民呼我为”服务链
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走找想促”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建立“三诊三办”工作机制,推动问题解决见行见效。一是流动接诊主动办。建立覆盖全域的民情信息收集网,纵向通过市直党员干部下沉,横向依托镇街“屋场会”“群英会”等议事平台,主动拓宽问题收集渠道,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听、有人管。今年共收集并解决问题116个。二是集中会诊联动办。针对农村饮水安全、企业改制等共性问题,采取“领导牵头、部门协同、属地落实”模式,开展现场办公12次。创新“园区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机制,为企业解决用工用地等实际需求73项,推动问题高效化解。三是跟踪复诊长效办。建立办结事项“回头看”机制,对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进行常态化督查,确保问题不反弹、成效可持续。
三、坚持系统思维,延伸“发展赋能”动力链
注重活动成果转化应用,让开展“走找想促”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过程。一是将问题清单转变为发展清单。针对“化工围江”问题,建立市级领导联企帮扶机制。一方面,大力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绿色化工产业园,引进项目35个,总投资199亿元。另一方面,在退出地块引进了总投资100亿元的植护生活用纸全产业链项目,预计年产值100-130亿元,年纳税约4.5亿元。二是将需求清单转变为改革清单。针对园区企业办事多次跑、部门多头审批的问题,创新开展园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企业入园到投产用时压缩60%。针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深化医共体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水平、增强了医疗保障。三是将建议清单转变为创新清单。把企业、群众“金点子”转化为发展“金果子”。针对本土文旅资源利用不足、品牌不响的问题,积极融入省旅发大会,打造龙窖山、大石坳、桃矿工矿等景区,举办“第二届双11垂钓大赛”等赛事活动,赛事、节会经济效益累计超30亿元。
四、坚持实践锻炼,完善“作风淬炼”提升链
将活动开展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课堂,创新建立能力提升“三项机制”。一是构建“双向赋能”培养机制。实施“青苗计划”,选派年轻干部到产业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一线锻炼。同时,从退出领导岗位的副科级干部中择优选拔30名党建指导员,联系结对新兴领域党组织,为企业发展增势赋能。二是构建“实景课堂”教育机制。打造壁山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滨江产业园等现场教学点,开发“沉浸式”调研课程。三是构建“赛马争先”激励机制。强化干部担当作为正向激励,去年提拔重用在基层一线和大战大考中担当作为、表现突出的干部58人,形成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
作者:湖南社会工作
责编:孙雨桐